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及我国海域的影响,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组织开展了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监测工作。围绕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实施了监测。航次历时30天,航程共计6300海里,监测海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
结果显示,监测海域海水中铯-137、铯-134含量较第一航次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背景水平;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影响,且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显著增加千亿国际。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
监测海域全部海水样品中均检出了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81%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放射性核素铯-134。其中,铯-137最高含量约是核泄漏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背景水平的48倍。与第一航次监测结果相比,铯-137、铯-134含量有所下降。
监测海域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铯-137和锶-90最高含量分别是事故前的21倍和3.1倍,且铯-134、铯-137、银-110m等含量较第一航次均有明显提高。此外,鲯鳅、秋刀鱼和鲨鱼等鱼类样品中也检测出不同浓度水平的铯-134、铯-137、银-110m、锶-90。
国家海洋局将继续加强西太平洋海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切实维护我国公众的健康安全。